400-0606-535

在线咨询
主页 > 新闻中心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一个脆弱的考试机器!

点击:
    岁月不会对任何人格外开恩,但是,运动的人,会得到额外的惠泽。
    看得见的,是保持身形和健康;看不见的,是塑造性格和韧性。
    无论哪一种,都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素养。
    现在也许你会经常听到:
    “我孩子班上有同学做个课间操都晕倒了,现在的孩子啊,爬个楼都气喘吁吁,他们的成绩在飞速提升,身体素质却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北大校长王恩哥上任时,曾告诫新生:
    人一生应该结交“两个朋友”,其中一个是图书馆,而另一个则是运动场。
    现在大多数父母,一味要求孩子闷头扎根在图书馆,却忽略甚至抵制运动场。
    却不知,那些爱运动的孩子,才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人。
    爱运动的孩子,学习更好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00年前就指出:
    “头脑和运动是一心同体的。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割裂运动和学习的关系,视运动为脱离学习的低等功能......”
    的确,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孩子的时间多么宝贵,应该全部拿来学习,拿来运动多浪费啊!”
    但其实,看似“毫无用处”的运动,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可以有力提升孩子的成绩。
   
    我们来看两个研究案例。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体育与健康研究所,曾重点观察8—11岁的儿童,用影像学的方法记录有氧运动后儿童大脑各区域的变化。
    此次研究,他们刻意纳入了101名超重和肥胖儿童。
    研究所的奥尔特加博士说:
    “我们的研究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身体素质较好儿童的大脑是否与身体素质较差儿童的大脑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我们最终得出的答案:是的,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大脑重要的结构差异直接联系在一起,这种差异会直接反映在孩子的学习表现上。”
    研究发现:锻炼能增强大脑灰质9个区域的功能,而这些区域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重要。
    通俗点说,经常运动和锻炼的孩子,他们的脑子更灵光,学习成绩会更好。
    芝加哥内珀维尔高中,曾创意性地推出“学习准备型体育课”:在每天第1节课之前多上一堂体育课。
    晨跑成为学生每天的必备项目之一,并且要求平均心率要达到185次以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创意课推广后,珀维尔学区的学生展现出了喜人的优势:
    半学期下来,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17%,成绩明显超越全州的平均分数20分。
    而在TIMSS考试(聚集全世界优秀学生的一项考察数学和科学的考试)中,他们取得了科学世界第一、数学世界第六的成绩。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王宗平教授曾说:
    “这是一个7+1能不能大于8的问题,每天7小时内认真学习,坚持1小时体育锻炼,其效果大于8小时的只学习不锻炼。”
    有人研究了近几年的高考状元,发现现在的学霸,越来越呈现出“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的趋势:
    2016年,63名状元中,有34位喜欢体育运动:跑步、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最受欢迎。
    山西文科状元周仕达:
    “上了高中之后,每天晚上跑步,只是到了高三时间比较紧,跑步才稍微有所少了。”
    2017年,调查的42名状元中,24人爱好运动;
    2019年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
    “我从小体育就很好,高三冲刺复习很累,身体能跟得上,得益于平时的锻炼。
    运动让我放松,保持充沛的精力,也能提高专注度,有效率地看书十分钟胜过盲目刷两小时题。”
    爱运动的孩子,并没有做无用功,他们只是在积蓄力量,一旦出发,跑得更快。
    身心均衡的健康,才是孩子最大的底牌
    在网上看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不要一味地追求培养一个学习优良和行为乖巧的孩子,如果从小就学会经常运动,那么会减少成年后的抑郁敏感、自暴自弃等现象。”
    他尤其指出:“现在的孩子基本没有苦了,只有体育之苦。”
    也许你还记得综艺节目“最强大脑”里的那无比戏剧性的一幕:
    有一期国际赛的对决中,中国选手李云龙与意大利选手安德烈同台PK。
    对于天才少年李云龙,大家都抱有极大的期待,但节目中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因压力过大,预感自己可能输掉比赛,李云龙现场全线崩溃,即使面对镜头和观众,也难掩悲伤情绪,放声痛哭。
    反观意大利选手安德烈,整场比赛下来镇定自如,看到对手李云龙痛哭,还上前安慰,陪着他一起哭。
    主持人蒋昌建表态:“李云龙的胜利让我感动,但是安德烈的眼泪征服了我。”
    两个同为12岁的天才少年,抛去智力因素,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回到比赛最开始的自我介绍环节,两个小男孩对比明显:
    李云龙,戴着厚眼镜,微胖的身材,稍微有点含胸,他说父亲几乎不给自己放假,所有的时间都扑在学习上,运动时间很少。
    再看意大利选手安德烈,每周有两天自由活动的时间,大方自称“喜欢足球,也喜欢其他所有的运动。”
    比赛结束后,羽毛球世界冠军李永波说:
    “刚才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安德烈说过他可以有周末,可以有半天的时间去享受足球,而李云龙没有。
    我觉得场上这个压力,往往就来自于平时,我更希望李云龙的父亲,能够给他更多的时间。
    其实他们两个人都完成了挑战,只是李云龙用的时间稍微短了一点,可是他失去了自己童年很多快乐的时间,我觉得这样的胜利未必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
 
    陶晶莹的话更是一针见血:
    “我们节目讲的是最强大脑,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身心均衡的健康。
    所以李云龙你要多多交朋友,多多运动。
    脑子已经很发达了,但是你要健康地活下去。”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从小就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不吃点运动的苦,很难拥有强悍的抗挫能力,即使智商超人,也很容易输在失控的情绪上。
    而那些正在痛苦中挣扎的孩子,更需要运动。
    李玫瑾教授认为,青少年情绪抑郁现象最好的预防和治疗就是运动:“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多运动的孩子,情绪很少会抑郁。”
    在运动中体现挫折的苦,在运动中感受自由的甜。
    学习和运动,可以相辅相成。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养育出一个身心健康均衡发展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做题机器。
    父母要做同行者,而非观望者
    有人调侃,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变成了“塑料儿童”。
    他们只知道埋头学习,不知道呼吸泥土的芬芳,也不知道挥洒热汗在绿茵场。
    有人问:为什么父母不带孩子们出去运动呢?
    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
    我们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
    给钱给孩子自己去踢球,不就可以了吗?
    孩子想要运动就去,我又不会阻拦。
    殊不知,运动这件小事,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参与和努力。
   
    加拿大统计局健康部,曾经研究过当地的1000多个亲子家庭。
    他们发现:
    父母如果平均每天运动20分钟,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平均增加5~10分钟的运动量。
    在父母带领下运动的孩子,未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是其他孩子的1.5倍。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父母一定要先动起来。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爱运动的孩子,并非这个时代的稀缺品,爱运动的父母才是。
   
    柏拉图曾经说过,人进化有两种途径:
    一个是教育,还有一个是运动。
    教育,能让人走出愚昧;而运动能让人突破自我,走出平庸,走向强大。
    强健的体魄是1,其他的都是0。
    父母穷尽一生,奋力托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如果输在体质线,所有的教育都将是徒劳。
    让这样的悲剧再少一点吧。
    孩子生命的质量,不应该是冰冷而沉寂的名次和成绩,而是浮动的云、怒放的花、奔腾的河。
    跃动着的光辉,耀眼璀璨,生生不息。

左悦右读(济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专注于3-12岁少儿悦读培养及2.5-12岁儿童体能塑造,素质研学、教学设施开发、生产为一体的文体教育品牌连锁机构。在办校上本着《教学做合一》塑造人格,开发潜能的教育宗旨,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秉承“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文体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持以专业的水准,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用户体验的少儿文体教育引领品牌;为合作伙伴搭建共创共赢共享的创富平台,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承担责任。

Powered © 2019-2024 Inc. 左悦右读(济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9063182号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