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点击:
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八大方面提出37项举措,全方位推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4月27日,《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规格之高,在近年来体育教育领域中鲜见。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侧重点是什么?体育和教育到底应该融什么、怎么融?体教深度融合的难点和痛点该如何打通?文件的出台将给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带来哪些变化?
为什么需要体教融合?
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界的一个老话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体教结合”被提出并付诸实践,逐渐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
当时体育和教育的分离是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首都体育学院原院长钟秉枢分析说,从问题的缘起看,一方面,恢复高考后,应试教育加强导致学生负担加重,体育课受到排挤,难以开足开齐;另一方面,为了取得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参与训练的学生训练时间延长、训练量加大,文化课学习受到影响,而市场经济下运动员原有的退役保障制度也受到冲击。种种原因使得原有的训练体系以及学校体育和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的态势遭到破坏,造成了体育和教育的分离。
“这种分离指的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体育和教育两个管理部门的分离,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分离,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钟秉枢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围绕教体结合、体教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了诸多尝试。比如,在普通高校试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体育系统内部建立完整的体育中专体系,进行体工队“院校化”改革等。“但这些措施都没能充分解决青少年学生包括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培养、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钟秉枢说。
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杨国庆告诉记者,出于竞技体育超前发展的需要,体育系统建立了一套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专业训练体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得体育与教育内在价值的联系减少。
过分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普及以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被广为诟病。
近年来,体育、教育部门在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和阳光体育一小时等活动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源融合等方面仍需改进完善。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在体校教育中,文化也是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
《意见》的印发,业内人士普遍解读为,这是推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杨国庆说。他进一步解释,以前讲体教融合,更多的是强化体育与教育部门在竞技人才培养上的资源整合,是体育部门对教育部门在文化教育、后备人才培养、退役运动员安置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关注的是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强调体育与教育在功能与目标上的充分融合。
体教融合需更新哪些观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育教育话题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表示,体教融合最大的挑战还是在意识层面,要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体教融合不光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说,因此,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
“在传统观念里,进行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习成绩。这是偏见。”季浏指出,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有好处的,国内外大量研究已对此进行了佐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把体育上升到育人层面,跳出体育看体育,全面认识体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杨国庆看来,要全面深刻理解中央深改委从国家层面推动体教融合的本质意义,只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同向发力,体教融合的目标才能实现;要全面认识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体育事业的重要价值,从服务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高度,理解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责任使命;要全面更新育人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体教融合的精神内涵。
杨国庆表示,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服务社会机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社会参与方面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一体化实施;确立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理念,体育部门主动融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课质量、开展业余训练、举办赛事方面发挥作用;树立体教协同育人理念,使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效果;树立多元开放融合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社会、市场,推动更多社会组织成长为青少年健康的新阵地。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是今后推进体教融合的一个创新点。”苏州大学原校长助理王家宏提醒道,学校体育是中坚力量,但体育教育并不只是学校一方的责任,需要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充分认识家庭体育教育的作用,这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要正确认识社会体育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于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
“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在王家宏看来,落实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更好地回归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部门利益上升为国家利益,为国家战略服务,是体教融合进行部门协作、资源整合的基本前提。“体教融合需要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毛振明呼吁。
“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改变,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人才之路越走越宽广。而体教融合不仅仅着眼于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和教育共同的力量。”王登峰说。(本报记者王家源李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