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的学习外形还是塑造孩子的学习精神
点击:
前段时间的一部热播剧《小舍得》引发了大家对鸡娃、教育焦虑的热议,剧中的颜子悠在母亲望子成龙的高压下,性格内向压抑,不断地做出各种令人心疼的举动。他每次考试都会发烧;每当他感觉到不安、伤心、委屈、气愤的时候,他就抠手指,他的手已经被抠出很多伤痕了;久而久之,甚至在家长会上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控诉妈妈!他说:“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最后竟然出现了幻觉,幻想出一个没有刷不完的题,补不完的课,可以自由自在踢球的大龙,在考场崩溃弃考,冲了出去!
面对这样的教育,我觉得不要也罢。被父母要求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成绩成为衡量的标准,这样的学习太沉重。家长只注重去塑造一个好学生的外形来代替成长美好的外形,往往忽略的了好的学习精神才是成才关键。在孩子的教育中舍本逐末,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像颜子悠一样成绩好了但是精神垮了。
在教育中家长要富养的是孩子的学习精神,而非学习成绩。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方式,成绩不代表一切但是精神却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作为家长如何去富养学习精神哪?我觉得最重要一点是引导而非压迫。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三次学习。由父母带领,探索世界的奥妙,那是家庭教育。
由老师带领,遨游知识的海洋,那是学校教育。由社会摔打,锤炼最挺拔的脊梁,那是社会教育。每个人都在这三次的学习中不停地精进和改变自己。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是否能成才,长成参天大树,往往在他还是幼苗的时候便已经初见端倪。这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学习精神的塑造。
其实教育孩子的关键有三:陪伴,阅读和习惯。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
“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拥有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行走世界最大的底气;拥有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的陪伴并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最好的陪伴是精神陪伴,就是真正成为孩子的伙伴,不仅是陪,更重要是伴。和孩子成为朋友,探索他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孩子一起探讨,参与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更加的自信,也让孩子更加信任你们,愿意和你们分享。对于孩子的想法,可取的,给予肯定并支持,但如果是不良的想法及行为,也要及时纠正,帮助弥补的不足。这样的陪伴,不仅很有效率,而且家长们也轻松舒适,真正的做到了和孩子一起成长,亲情的幸福感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在这种陪伴式成长的孩子,也往往差不到哪里去。
而作为孩子教育的关键,阅读又好在哪里呢?
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有良好阅读技能的孩子往往能经得起人生的考验,懂得应付危机和挫折,情绪上较为平稳和愉快。爱阅读的孩子视野远大,心胸广阔,因为他们在书中古往今来的生活实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学好做人。
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对于还处在空白期的孩子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他终身受益。不仅是让他在学习中更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让他在书籍中体会人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高尔基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一个习惯阅读的孩子,他从书籍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滋养,还有心理的力量。
好的教育基础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既包括生活习惯也包括学习习惯。
播种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信念变成了行动,行动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因而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其实比单纯的抓成绩更为重要。
然而在生活上坚持运动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好身体的支撑。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大脑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性格的锻炼。体育运动能克服某些不良行为,使儿童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当孩子在澡盆里玩水,在跑着、笑着去追逐滚着的皮球,在阳光下接触大自然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十分快乐。这种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运动还能培养孩子的毅力。孩子做一些动作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有时要克服各种困难,这就是很好的意志锻炼。运动后,孩子更有自信心和成功感。孩子会变得更加优秀、懂礼貌,与人相处较为主动平和。适当的运动对儿童人际关系发展有很大作用,使儿童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和遵守规则的行为,适于日后的社会需要。
在学习上养成自觉的习惯。让孩子在学习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鼓励,孩子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孔子老先生有句话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所以这样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快乐了,自然就想学了,那就水到渠成的会自觉学习了,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无论做或者不做,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